2019-10-15
摘要:采石場是重要的風沙源頭,尤其是露天采石場非常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針對采石場的治理與修復工作相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積極處理。本文結合筆者的研究實踐與工作經驗,探討采石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的有效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采石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有效措施
當前我國城市建設不斷推進,房地產開發力度加大,于是越來越多的采石場建成,而越來越多的山峰被挖除。城市建設與房地產的開發離不開建材,如石子、水泥等基本建筑材料用量非常大,與此同時,開采建筑材料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對采石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措施進行探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采石場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
1.1采石場生態環境污染類型
采石場的生產工藝流程中,其主要的環境污染包括噪聲與粉塵,其中爆破噪聲基本是無法治理的,但由于其持續時間多為幾秒或幾十秒,產生的影響并不大,而鄂式破碎與篩分產生的噪聲又離居民區相對較遠,所以簡單屏蔽也可行。粉塵是采石場主要的污染物,且貫穿了整個生產工序,其排放量占據總的污染排放量80%以上。
1.2采石場環境污染影響
1.2.1破壞土地完整性
開山采石的操作進行前,工作人員要對石方植被與軟土進行挖掘處理,還要砍伐樹木,將無用的草木焚燒,除去松土和軟土,這都會使得植被大量減少,于是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大大降低。開山采石時,還會剝離原有的表土,損失原有的植被,而很多主要的礦層被采空,又會引起漏水、巖層結構破壞等問題,導致植物失去生存環境,另外開挖坡腳又引發山體失衡。在采石場的進一步開采之下,裸露面持續擴大,棄土堆表面擴大,引發水土流失。開山采石過后,山坡常堆積大量廢土廢石,環境的負荷進一步加重,容易發生滑坡的情況,還有的廢土會被運往河邊倒掉,伴隨雨水與河水的沖擊,廢土沖走,進一步加劇水土流失。而土地被遭到破壞后,將大面積無法種植作物,也難以綠化,成為跡地,只能依靠天然性恢復,而這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通常為上百年[1]。
1.2.2空氣污染
采石場對石材需進行爆破,篩分,產生大量粉塵,彌漫于附近田野或村莊,逐漸形成灰白色的環境。其粉塵通常無組織排放,隨風向變化,自由擴散,污染空氣、樹木和草地。此外粉塵被現場勞作的人員吸入還會引發各種職業病,進入田野則影響樁架生長發育,導致農作物減產,粉塵同樣影響樹木森林,影響大自然的美觀。有資料顯示[2],采石場粉塵也是影響霧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1.2.3破壞景觀
采石場開采原料的過程中由于很多工作人員不重視,未考慮采石場坡向、走向、角度以及廢土廢渣等問題,出現了多次復墾綠化情況,導致土方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時也增加成本,后續的綠化工作也難以開展,時間一長形成跡地。有的采石場為了減少成本很多都采用垂直開采的方式,導致不少高低不等直立石質開采面殘留,在采石場關閉以后甚至還存在不少凌亂的“補丁”裸露出白色,嚴重影響周圍的景觀。
2采石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的有效措施探討
2.1采石場污染治理措施
2.1.1工作人員采石場的污染治理
采石場在生產利用期間或開采過程中需要鉆孔鑿巖和爆破,產生無組織粉塵以及篩分粉塵,還有一些原料和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也會產生揚塵,那么工作人員就要考慮到開采過程中注意應用有效的除塵設備。
首先是反吹式布袋除塵器,其工作方式為產生粉塵后于具體的產生點設置集塵點火密閉裝備,以大功率風機將空去抽取后集塵形成負壓,再將含有空氣吸附到袋式的除塵器當中,使用過濾袋將其排入大氣。待布袋過濾粉塵足夠厚,再采用反吹法將其除去,恢復工作效率。這種方法應用比較好,而長期實踐發現效果不錯,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其次是脈沖自動噴吹系統,這種方法是在布袋除塵器基礎上改進而形成,應用的重點在于改進反吹除灰系統,對振動篩工作或破碎機工作產生的粉塵通過脈沖自動噴吹系統除塵,利用離心風機在粉塵密封罩所產生的負壓區原理,確保粉塵被吸入除塵器,再通過設有的過濾袋通過粉塵氣體被阻擋分離,凈化后通過風機排出。空氣噴吹后濾袋脫落,壓縮空氣的原理則為PLC自動控制,這種除塵的效果與反吹式相同,但改進后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維修方面更快捷。再者是潔巖泡沫干霧抑塵機,其工作原理為尚未產生物料破碎前將抑塵劑通過泡沫形式噴灑于物料與破碎腔的上空,形成無縫隙包覆,隨后剩余的細微顆粒吸附于巖石表面,并不會產生粉塵。這種新型技術是由國外引進,通過磁性納米技術研發產生的成果,與我國礦山采石場的特殊情況相適應,隨后又推出采石場專用除塵系統,結合了泡沫抑塵與干霧抑塵,效果更為明顯,且實用的成本也有所降低,還具有低能耗的優勢。這些除塵器的除塵效率都非常高,均有排放上的達標、安裝上的便捷優勢[3]。
2.1.2關停后采石場的污染治理
在我國的法律中有規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工作人員要依據法律法規執行,即恢復植被,于廢舊礦山填土覆蓋、植樹種草以及恢復耕地。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更多的還是以預防為主,遵循防治結合的原則,由開發的人保護,由破壞的人治理,對有貢獻的可以獎勵的方式進行鼓勵。
2.2采石場生態修復的有效措施
2.2.1植被毯鋪植措施
這種措施是綠色無污染且簡潔有效的生態邊坡治理植被恢復對策,在多種土壤和地貌條件下均能實施,特別是土質較差、土壤較薄的緩坡山區。這一結構可分為上網、植物纖維層、種子層、木漿紙層和下網,通過地植物纖維基質制作載體層,再在載體層上加入草種、營養土和保水劑。草種的選擇結合不同地區植被品種進行添加,如黑麥草、紫花苜蓿等等。這種生態修復的方法有固土保水的作用,還能增加地表的粗糙度,減輕降水的直接沖刷,也避免水、風等自然侵蝕。再加上載體層加入肥料與保水劑,使其在降水季節具備一定的儲水能力,減少干旱季節水分散失,有一定的保溫保濕作用。后期通常不需要過多養護與管理,還能節約管護成本。
2.2.2植被恢復基質噴附措施
針對采石場一些緩坡外較陡的地方,幾乎無土層附著,植物無法完全恢復,就要采用植被恢復基質噴附的方法恢復植被,主要通過將砂質土、保水材料、有機肥料、植物種子、粘結材料混合形成干料,加水后采用噴混機械噴到巖面上。通常需控制基質材料10cm的厚度,待其干燥穩定后,形成空隙的硬化體,內部含有的濕度與營養物質有助于植物種子生根發芽和成長,且其本身的硬度也確保不會被雨水沖刷。長期實踐發現,優選施工條件最好在4~6月進行。
2.2.3生態植被袋防護措施
因為采石場開采區有一些松散碎石堆積,其坡腳的穩定性必須保持,因此可以采用生態植被袋來進行防護,這是一種適合礦山、河堤與邊坡綠化區域的防護措施,比如應用可降解纖維材料編織袋,讓種子在兩層木漿紙附著的內側摻入適量肥料土壤,進行封口后澆水養護,達到一定的生態修復效果。再比如通過高分子聚乙烯、聚酯纖維或聚丙烯纖維材料制作植被袋,選擇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土壤摻和,封口,結合施工工藝進行壘砌,完成后進行噴播綠化與栽植苗木,這樣的處理有助于綠植通過植被袋自由生長,達到修復生態的效果[4]。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采石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勢在必行,結合其長期性與艱巨性的特點,工作人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對其產生的問題和具體采石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手段將環境破壞降到最低,修復生態,保護環境。